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创新发展的云南省楚雄师院附小
具有80年办校历史的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是楚雄州教育局直属学校、云南省一级示范小学。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科研成果显著,科技教育特色凸显的窗口示范小学,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沐浴着现代科技阳光成长起来的附小,宛如一颗新星,在楚雄彝州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深厚的办学底蕴
创办于1937年的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其前身是南华县镇南师范附小,1953年随镇南师范迁回到楚雄城区雁塔山,当时定名为楚雄师范附小。2000年楚雄民族师范学校与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楚雄师范学院,2002年1月我校更名为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简称楚雄师院附小)。2014年8月13日楚雄州教育局和楚雄市人民政府联合会议决定楚雄师院附小与楚雄市灵秀小学区域合作办学,2014年9月1日原灵秀小学更名为楚雄师院附小新校区。学校建有教学楼、科艺楼、办公楼、足球场、塑胶灯光篮球场,内设各学科专用教室和现代化信息环境,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绿化面积占校园面积的30%。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基础厚实、重科研、有特长、求发展、结构合理、学历较高,集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一体的教师队伍。现有学生、幼儿2331名(其中校本部1097名、新校区1031名、幼儿园203名),50个教学班(其中校本部24个、新校区20个、幼儿园6个)。学校占地50亩(其中本部22亩、新校区25亩、幼儿园3亩)。全校在职教职工134名(校本部73名、新校区45名、幼儿园16名)。现有特级教师2名,国家级骨干教师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级骨干教师3名,州级骨干教师8名,市级骨干教师3名,科研型校长1名,科研型教师1名。
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以“育人为本,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经过“建现代信息化环境、走科研兴校之路、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品牌战略的实施,现已发展成为云南省内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校园环境优美、管理科学规范、教师队伍优秀、教育教学优质、教育科研成果显著、科技教育特色凸显、师生共同发展的滇中窗口示范小学。
前瞻的兴校战略
多年来,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办学宗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内部管理日趋完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1986年,学校被省教委首批确认为云南省实验小学,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建现代信息化环境,走科研兴校之路,创科技教育特色,促进师生发展”的战略。先后制定了《楚雄师院附小章程》、《楚雄师院附小教育科研管理规程》、《楚雄师院附小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1996年在全省小学中率先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下设十个学科工作室,成立课题实施组。在保证教研活动和课题实施组活动时间的同时,采取听专题讲座、拜师结对、上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或课题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100%的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省级、州级的教育科研课题实验。
“十一五”期间,国家级课题《中央电教馆与美国World Links组织合作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被中央电教馆评为一等奖,被省电教馆评为一等奖。在2005年、2008年楚雄州人民政府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上,省级重点课题《构建真实性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发展研究》、《开发校本科技活动课程与创建科技特色学校的研究》均获全州科技进步类三等奖。“十二五”期间,学校共申报参加了11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国家级课题6个,省级规划课题3个,州市级课题2个)。目前10个课题已顺利结题,1个国家级课题还处于研究阶段。进入“十三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和州级课题《小学实行合作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正在结题,有1个省级课题、4个州级课题和3个校级课题正在开展实验研究。
近年来,我校六个学科的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省、州级课赛,均获一等奖。其中,孙伟、王良两位老师到北京参加《读懂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方法研究》课题年会活动,执教的数学课分获全国一、二等奖;李正荣老师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荣获一等奖,并受邀参加浙江大学“千课万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杨海斌参加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竞赛获一等奖;赖炳祥、沈仁华参加全国英语教学竞赛获一、二等奖;林邦伟、王双丽参加评选的优课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国家级优课”;冯树云校长被评为“云岭教学名师”。
创新的办学特色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楚雄师院附小提出了“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品牌战略。学校遵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目的,长期开展学习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科学教育活动。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泥工制作、天文之旅夏令营,讲科学家的故事、科幻绘画、奇思妙想、电脑创作、智能机器人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的参与率达90%以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以来,有两件学生的创造发明——通用型电源插座和可画任意角度的直尺获得中国专利,烧不断的酒精灯芯等5件学生的创造发明作品分别获全国第四、六、九、十届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青少年创新奖、中国科技新苗奖,全国一、二、三等奖。学生作品还分别在生物环境与科学探索活动、科学讨论会、环保知识系列竞赛、环保作文竞赛、科学幻想绘画、科技演讲、水资源调查、校园绿化美化设计等活动中获奖。发明“不规则图形面积测定仪”的沙惠玲同学和发明“烧不断的酒精灯芯”的彭瑶同学均获得宋庆龄儿童基金会奖学金;李瑞同学发明的“无雾玻璃”获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后,于当年在全国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上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百科全书伙伴奖。可喜的是发明方便搅蛋器的邹蓉蓉同学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小院士,还特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2008年7月,黄亚楠、刘炜彬参加第八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小学组智能机器人单项竞技比赛荣获一等奖。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特长得到培养和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一批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国家、省、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智能机器人大赛,先后有122项成果(143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8项)。薛苇老师指导的尤晓榕参加全国青少年太空画创作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张馨月同学的绘画作品《未来安全环保飞艇校车》在全国第32届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项目中获国家级一等奖。学校先后被获云南省小星火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省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省教育实验工作先进单位、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示范点。
丰硕的办学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十二五”期间,学校集体获州级以上表彰71项(其中国家级2项);学校教师受到州级以上综合性表彰奖励达47人次(其中国家级2人次),参加州级以上业务竞赛共获奖192人次(其中国家级39人次),有69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州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学生参加州级以上各种活动竞赛共获奖294人次(其中国家级7人次)。2000年,被评为云南省一级示范小学,云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2004年,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评定为云南省首批“优级甲等”学校;
2005年,附小幼儿园被省教育厅认定晋升为一级幼儿园;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平安校园;2014年被评为云南省文明学校;2014年,被评为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被评为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2016年,被评为云南省德育示范学校。
汗水浇绿千株苗,智慧催开万朵花。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奖项,一块块璀璨耀眼的奖牌,一项项富于创新的发明,是科学而前瞻的教育思想的结果 ,更是学校师生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的见证。1997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文化部等授予“读书读报先进集体”;199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首批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少先队大队两次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5月学校经州教育局、省教育厅推荐,被中国教育报社选编进入《中国名校600家》;2006年9月学校被评定为百所“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2009年8月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09年10月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评为 “全国少先队先进集体”;2015年2月在连续六次评为云南省“文明单位”的基础上,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11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荣誉称号;2016年2月三(2)中队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荣誉称号;
2017年1月被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2017年1月被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评为“‘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基地校”。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进入“十三·五”期间,楚雄师院附小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举科研兴校和科技教育特色强校“两支火炬”,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实施“六项工程”:创建科学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配置适用的现代教育设备;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有推广价值的科研课题;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合格加特长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小学毕业生。努力把学校办成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全国小学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