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栏目

  • 二级栏目

一级栏目

  • 二级栏目
 

教师平台

协同办公

忘记登录密码?
登录
首页
校园党建
学校简介
学校文化
杨爽校长工作室
1-9年全册课本
学校新闻
师德之窗
校园营养餐
党建之窗
多彩德育
家校共育
抗疫
家校共育
大队风采
德育管理
德育课程
心理导航
学生风采
活动相册
学生风采
森林阅读小屋
教师工作室
王晓丹工作室
艺体工作室
音乐教师-金成子
音乐教师-李惠敏
音乐教师-李贺
体育教师-高伟华
体育教师-谷志斌
体育教师-黄春鸣
美术教师-冯雁鹏
美术教师-王俊
美术教师-刘璟旸
教学之窗
校务风采
教学活动
团队活动
特色课程
课题研究
校本研修
信息技术
专题教育
健康防疫
安全教育
国防教育
劳动教育
道德礼仪
垃圾分类
环境保护
禁毒预防
法制教育
民族团结
习近平读本
科技之光 创造未来
劳动之乐 美化生活
优质均衡
智慧大脑
Ai成长发展平台
攀登阅读
国家优质均衡创建电子材料
表II 小学初中资源配置基本情况
1.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2.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
3.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艺专任教师数
4.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5.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7.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8.资源配置基本情况综合评估
表V 教育质量评估指标
1.建立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2不低于年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培训经费
3.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组织教学
4.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达良好以上
6.无过重课业负担
5.课程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表IV 政府保障程度评估指标
每12个班级配音美专用教室1间以上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
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
哈尔滨市保国第一小学校国家优质均衡
资源配置
B1.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 教师数
B2.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 教师数
B3.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
B4.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B5.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B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B7.每百名 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政府保障制度
B8.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B9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经费等标准统 一
B10每12个班级配音美专用教室1间以上
B11.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
B12义务教育学校班额
B13村小和教学点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B14.特殊教 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B15.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保障
B16.教师培训课时
B17.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配置
B18.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
B19.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持有证上岗 率
B20.公办小学就近划片入学
B22.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教育
教育质量
B24.残疾儿 童少年入学率
B25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B26.教师培训经费安排
B27.教育信息化运用
B28.德育工 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B29.课程开设和教学及实践活动
B30.无过重课业负担
B31国家质量监测学业水平达III级以上
社会认可度调查
B32.社会认可度达到 85%以上
优质均衡创建情况
B33.学校创建优质均衡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B34学校2020年至2022年创建计划
B362020、2021优质均衡自评报告
B372020-2022优质均衡推进情况
B38优质均衡创建相关材料管理规范化
国家中小学云平台
哈尔滨教育云平台
线上课程
一学年
二学年
三学年
四学年
五学年
急救科普
青苗守护
更多菜单
3.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组织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优质均衡 表V 教育质量评估指标 3.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组织教学
官网首页
1.建立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2不低于年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培训经费 3.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组织教学 4.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达良好以上 6.无过重课业负担 5.课程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3.3.1运用信息化组织教学情况报告 
2023-08-17
阅读数:80
背景音乐

运用信息化组织教学情况报告 哈尔滨市保国第一小学校

信息化、智能型、多维度、全球化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区别于大工业时代的 人才需求,除了勤而不辍的劳动品质,还需要技术型、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 人才。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要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我校基于目前学校发展现状, 基于大时代背景,构建“立志文化 ”课程体系:“立志 ”取“近取目标,远取志 向 ”之意。做好课程设置、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涯规划、班级管理、评价引 领、学校文化环境系列工作。保一“立志文化 ”的提出,是具有驱动学校内涵发 展的战略高度,也是对学校升维发展的思考。同时借助教育信息化 2.0 作为学 校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学变革 、体系重构 。 自 2019 年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2.0 启动到现在,坚持以校为本、基于课堂、

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每项工作层级推进,我将从四方面总结:

一、规划方向 信息化领导力促提升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由校长领衔(杨爽),副校长(陈赞、王瑶)、主任(王 晓丹、鞠春红、赵梅梅、刘银娥、张翠颖、徐君)为主要成员,校长是第一责任

人,进行专业引领。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进行专业引领。

由学校管理团队研制校本应用考核制度及细则,互学互评,建立成果导向的

能力评估模型及多元评价机制,开展常态化监测,以评促用。

以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根本出发点,校长和老师一起描绘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 蓝图,这是学校整校推进信息技术 2.0 的依据和目标,只有明晰愿景、明确目标, 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寻找到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路径。我校确定整校推进工作的着

力点在校本研修。抓好校本研修,必须做好整校推进的五个路径:做好规化——

选学能力点——校本实践活动——校本自测——总结提升。

二、靶向定位 信息化团队指导力助成长

学校依据愿景目标选择了什么能力点,就意味着学校会生成什么样的教学特 色;教师选择了什么能力点,就意味着教师会生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因此能力

点的选择,我校采取递进聚焦方式,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基于我校教师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整体环境,我校提出“ 1+2+N ”的核心

理念,就是以三个能力点为主,形成相关能力点的延伸与融合。

“ 1 ”是指定能力点,学校根据原有信息技术能力 1.0 工程的基础指定一个 全体教师必学能力点;“2 ”是必选能力点,是指每个教师按个人能力和需求自 己选择的两个能力点。教师们可以直接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能力,重

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常态化应用。

N 是自选能力点,是提升发展,是满足特定教育教学环境下的能力点,突出 个体性和结合性差异。也是支持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能力点。N 的选择多少不限, 它是教师个人的长期美好愿景,也是短期的积极努力的奋斗目标。同时以团队为 学科载体,发展本学科的多样性选择。自选能力点作为教师加分项,由教师相互

考核评价,不计入考核成绩。

学校建立“ 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 ”的研修工作坊,教 师按照学年、学科分坊,每个工作坊成员尽量老中青教师均匀分布,便于学习研 究。学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由三位青年骨干教师闫城 钰、周硙、刘璟旸担任坊主。对三个信息工作坊分组进行包联,在此基础上,对 信息技术能力基础薄弱,年龄偏大教师安排骨干教师结对帮扶,通过“一帮一 ”、

“青带老 ”方式进行研修,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青老协同,教研互助,全力推

进能力点成果完成与提交工作。

三位坊主带领部分骨干教师和学年主任做了前期调研工作,从四个维度 30 个能力点中,共计选出 5 个教师最想学习的能力点,也就是 A1、B2、A4、A6、A7、 供各学科组选择。其中学校固定“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这个能力点为必选能力 点,各工作坊任选两个能力点。最终三个工作坊研究后确定的学习能力点是:一

坊:B2、A1、A4;二坊:B2、A1、A6;三坊:B2、A1、A7。

三、创新融合 教师信息化能力有提升

(一)专题讲座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我校转变培 训方式,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融合的混合研修。我校教师积极参加 区级培训会,教师们通过培训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的 A1、A3、A5、A6、B2 五个微

能力点。

针对我校各工作坊所选能力点又一次开展校级培训讲座,我校教师闫城钰、 周硙、刘璟旸三位坊主针对 A4、A6、A7 进行校级交流讲座。学校通过这样的校 本研修活动就是将教师的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会后,三 位坊主以及骨干教师对本坊教师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我校通过这种研修方式,

再一次梳理对信息技术微能力点的认识,从中发掘自身教研的生长点。

区进修信息技术共同体以及学校的三位坊主把 2.0 工程线上、线下各 25 学 时的学习研修内容、要求和时间节点进行了明确的解读,所有参培教师对提升工

程 2.0 学习任务一 目了然、心中有数。

同时,为教师进行更加精准和科学的学情分析和学业评价,我校开通使用了

保国一校企业微信平台,并开展了教师层面、家长层面的使用培训专题会议。平

台的助力,将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主题研修

疫情线上教学的转型,也是培训教师信息技术的契机。无论新老教师都要面 对线上线下教学的切换,更要积极面对信息时代,迎接未来挑战。为进一步提高 线上教学效率,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在线上推出不同主题的研修培

训。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青年教师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是线上教 学层式推进的生力军。青年教师头脑灵活、信息手段多样,创新点多,我校为青 年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增强她们的专业自信。如我校青年教师杨慧芳、刘佳老 师进行线上展示课,挖掘两位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以小组学习方式调动课堂 气氛的方法;三学年由于协作力强、备课深入,作为典型学年代表进行学年交流 展示,学年主任张翠颖交流分享深挖教材、结构化备课,设计思维导图的备课理 念;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专场讲座,赵静老师交流分享数位板的正确使用、充分开 发数位板电子笔写字与作图功能;徐君老师交流钉钉在线课堂与会议模式的切换 使用功能比对,由于几次疫情的推动,钉钉受众人群增多,后台功能也在丰富和 完善,教师们钉钉使用也要与时俱进;吴迪老师交流手机遥控电脑希沃白板、阅 读模式实现在线课堂动画播放、课间酷跑运动等,为教师信息技术赋能。闫城钰 老师分享了许多解决线上课堂教学困难的方法,(录屏+钉钉——放大、切换; 电视+连线——分屏操作;截屏+标注——实时、任何)。并给予了针对性的使用

建议,实际操作性强,真正帮助教师们线上教学成长。

云端也好,线下也罢,形式不重要,启动本质研究,启动深层研究最重要。

我们通过线上周教研形式让所有的教师“聚起来 ”,让所有的学科“动起来 ”,

只有教师提升专业认知、形成专业能力、破解专业难题,这才是教研的真谛。

目前教师们能熟料使用企业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各种软件给孩子们上网 课。能熟练操作使用各种平台,如智能平台助力 优化作业管理;借助汉字宫,

指导学生书写。

(三)教学实践

我校的整校推进目标是“学以致用,融合创新 ”,学习创新一定是可持续发 展的,原发点在于教学,核心是基于对教学的思考,对技术的理解,从而催生和 生成新的模式方法。我校每学期结合区百花奖赛课,进行课堂竞赛实践。通过这

样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学校的许多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尝试双师教学,跨学科融合。如刘育新老师 执教的道法学科,深挖教材、勇于创新,在跨学科学习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提 前录制劳动老师的评价片段引入自己的课堂。音乐教师尹丽华老师在讲授关于草 原歌曲的时候,与美术学科整合,教师出示学生在美术课上画出心中的草原一段

视频,调动学生的兴趣。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优化的教育资源。学校引导教师大胆尝试使用智 慧平台。音乐教师引用智慧平台双师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平台呈现键盘、节奏器非常清晰,平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我们的方法不同, 形成互补优势。科学学科教师探索和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教学难点处让学

生观看平台上名师是怎样讲的,成功地破解了难点。

(四)课堂变革

我校为将“双减 ”政策落实做细,积极挖掘学校文化内涵,驱动发展,构建

新体系、新生态、新循环,对未来的学校教育奠定新格局。借助信息技术 2.0 能

力提升点 A1,基于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通过“翻转课堂 ”模式的研究作为撬动 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教师们利用假期时间积极探究,网络推进会、团 队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交流研讨,我们希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符合校情的保一特

色课堂模式。

学校建立优师团队,以王晓丹、刘银娥主任为引领,研究翻转课堂的实施路 径。通过翻转课堂、辅导前置,实现分层预设、分层助学、分层采集、分层辅导、 分层展示、分层表达,从而真正实现作业分层。我校翻转课堂的探索真正实现多 元分层,增强个性化学习效能,做到了减负增效提质。只有实现课前、课中、课 后的全方位分层,才能实现诊断评价、个性化辅导,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学 生如果能做到“ 自能学习、 自能生法 ”,这才是未来人格,具有强大的学习自觉

和意识品质,建设保一学习文化。

(五)构建智慧评价平台

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过程中,我校将打造成智慧校园,智 慧校园的打造离不开技术设备,对于现有技术和设备的融合创新使用,要基于盲 点的突破,亮点的发展。因此我校努力找到适合校情的信息技术平台,打造更有

深层挖掘的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

我校以周硙老师为核心建立优师团队,反复钻研,形成了以“德智体美劳 ” 五个维度的三级评价标准。建立目标库,研究测评点,形成了评价框架,提出一 级指标——“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聪明睿智 守之以愚”、“流水不腐 户 枢不蠹 ”、“笔墨丹青 美如意境 ”、“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二级指标——在 互助、孝亲、阅读、思维、积累等方面提出了三十余个评价指标;三级指标——

评价具化,具体指向能力点评价范畴,并形成能量值。这套评价框架形成后,我

校与清华大学未来教育评价研究院专家团队对接,共同研发,成功打造我校“志

成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智慧评价平台。

目前,通过多次线上线下培训教师端、家长端,教师及家长都能熟练操作。 教师们能熟练使用 Ai 成长平台,使评价多元化;攀登阅读认证,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通过打造智慧校园,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项目库、大数 据分析、智能多元评价等技术为核心,提供智慧型、网络化、数据化的教育教学

研究。

四、丰硕成果 教师信息技术融合获佳绩

从 2019 年到 2022 年,我校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获得了不同荣誉,徐君、 闫城钰、吴迪等老师曾获得信息技术融合课国家优质课,王晓丹、徐君等老师做

省市区级信息技术线上交流,微课制作智慧教育联盟一等奖等等。

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教师专业成长中,我校把提升工程 2.0 作为一个平 台、载体,作为我校校本研修一个支点。努力为教师赋能,让教师面对未来更从 容、更自信。认清自己、看清远方、预见未来,我们借助 2.0 工程提升老师的专

业素养,厚重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2022.9

返回学校官网
查看详情
精选评论
1-10 of 704 项目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GO
非公开文章
非本校不可阅读
可能是以下问题造成:
① 非公开文章不支持在电脑浏览器打开,在浏览器打开统一显示无权限
② 您非本校,无权查看,请联系学校老师将您添加到学校成员
有疑问请点击联系客服
学校地址:哈尔滨市平房区新国街5号
学校邮箱:609582975@qq.com
联系电话:0451-86576972
微信公众号
哈尔滨市保国第一小学校
发送
哈尔滨市保国第一小学校 版权所有 陕ICP备14010330号-4
广东全通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
1
点击  ,再点击转发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师生阅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