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仁和大讲堂”第三十三期开讲啦!河北工业大学王东辉教授走进我校“仁和大讲堂”,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微流控芯片技术及体外诊断》的精彩讲座。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孙鸿毅同志,副校长孙琳同志及部分中层领导、教师及高一年级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高中教务处主任沈建伟同志主持。
【专家介绍】
王东辉,河北工业大学“元光学者”,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植入医疗器械表面生物功能化、细菌精准识别与杀伤、电化学技术在医疗器械表面改性中的应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四),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表面与界面分委会委员、《无机材料学报》青年编委。
【精彩回顾】
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伴随着微机电加工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由当年的“庞然大物”演变成由一个个微小的电路集成芯片组成的便携系统。与之类似,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是一种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本次讲座主要介绍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体外诊断、药物开发等重要领域的应用。
王教授在讲座中和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深深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不仅能够轻松的传授知识,而且也能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加轻松愉快,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王教授在讲座中给学生们讲授了微流控芯片在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石油化工、药物筛选、运动竞技、航空航天、司法鉴定、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王教授最后讲授的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意义,它是21世纪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极有可能领导化学和生物医学检测的下一场革命。
【学生体会】
很荣幸在仁和大讲堂听了王东辉教授所讲述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及体外诊断》这一课。教授认真给我们讲解微流控芯片技术主要在体外诊断,药物开发等领域应用,还举了我们熟知的手机为例子,手机就是利用这一芯片技术制作的。教授的博闻广识和生动讲解,让我对微流控芯片技术有了一定认识,了解了这种技术会慢慢进入我们生活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高一、1班吴宛纯
在参加了这次微流控芯片讲座后,我深感震撼和启发。微流控芯片是一种集成了流体输送、混合、分离、反应等多种功能的微型化平台,它的出现为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首先,我对微流控芯片的精密度和灵敏度印象深刻。由于其体积小、通道窄,可以实现对微小样本的精确控制和操作,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这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样本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其次,微流控芯片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也让我大开眼界。通过改变芯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流体动力学行为,满足不同实验的需求。这种高度的定制化,使得微流控芯片在各种应用场景中都能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此外,我还了解到微流控芯片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这让我深感科技的力量,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我也意识到微流控芯片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芯片的制造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但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总的来说,这次微流控芯片讲座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我期待着未来能看到更多微流控芯片的应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
——高一、2班 王彦达
【颁发聘书】
党委副书记、校长孙鸿毅同志感谢王教授的精彩讲座,聘请王教授担任我校的学科特约专家,促进我校与河北工业大学的合作共建与交流。
我校通过“仁和大讲堂”提升办学质量,借力河北工业大学的科研力量,推动 “强校工程”的实施。本次仁和大讲堂讲座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了作为当前的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微流控芯片以其强大的集成性,以及分析快、效率高、耗能少、污染小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医疗器械、药物合成筛选,以及食品和商品检验、环境监测、航天科学等重要领域。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应用未来可期! 学生们通过本次大讲堂的讲座拓展视野,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对微流控芯片及应用有了更深的认知。从技术角度来看, 微流控产品开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医学及信息学等。王教授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编辑信息
作者/杨洁
排版制作/王晨阳
核稿人/孙琳 沈建伟 杨颖
领导审核/胡宾 孙鸿毅